16
2019
-
12
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防治诀窍
Author:
1.疾病简介
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(I相菌)和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(多为D型)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,主要表现为鼻梁变形、鼻甲骨萎缩、颜面部变形和慢性鼻炎。目前该病在全球各地养猪业发达地区都有发生,我国亦较为常见,全年均可发生,但多发于潮湿寒冷的冬春季节。
对于引发该病的两种细菌,目前认为其中一种是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I相菌,具有荚膜,病原性强。但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I相菌单独不能引起渐近性猪传染性鼻缩性鼻炎发生。另一种细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,能产生耐热毒素,伤害皮肤,单独感染健康猪只时,可以发生猪传染病性萎缩性鼻炎和严重病变。二者联合感染时,能引起鼻甲骨严重损害和鼻吻变短。同时,外界应激因素、营养管理、继发微生物也会使病情加重。以上两种细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,常见消毒药可轻松将其杀灭。被污染的环境和用具,只要停止使用数周,一般就不会传播本病。
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对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,尤其以2月龄-5月龄的幼龄生猪发病率高、病情重。病菌存在于上呼吸道,主要通过飞沫传播,经呼吸道感染。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,多数病例是由染病母猪和带菌猪传染给仔猪,带菌母猪排出的病原可经由空气、飞沫通过呼吸道感染给后代。随后,通过不同月龄猪只混群,水平传播缓慢扩大到全群。非猪源的病原菌也可引发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。
2.疾病表征
该病对幼龄猪尤其易感。1周龄以内的乳猪感染后,可引起原发性肺炎,最初表现鼻炎症状,剧烈咳嗽、打喷嚏、呼吸困难,鼻腔内流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,有时带血丝。病猪极度消瘦,有时因鼻腔瘙痒而不断拱或搔鼻部。鼻炎之后3周~4周出现鼻甲骨萎缩,2月~3月后鼻部与面部变形。若两侧鼻甲骨损伤相等,则外观呈现为鼻距缩短并向上翘起;若某一侧鼻甲骨萎缩程度较另一侧严重,则外观呈现为鼻弯向另一侧,两眼间距变小,头部轮廓变形。鼻腔短小,鼻端上翘,下颌伸长。体温正常,生长发育不良,成为僵猪。病猪常流泪不止,成年猪感染后呈结膜炎,内眼角下方皮肤上出现灰黑色泪斑。
剖检病猪观察病理变化,可见乳猪主要呈现肺炎病变,尖叶、心叶与膈叶背侧有炎症斑,小叶间水肿明显。保育猪病程稍长,病变主要出现在鼻腔处,其鼻软骨与鼻甲骨软化、萎缩,诊断时沿两侧一、二臼齿间连线锯成横断面,可见其鼻甲骨卷曲变小、变直甚至消失,腔隙增大或变成空洞,鼻中隔弯曲,鼻黏膜常有黏液性和干酪样分泌物。而正常情况下鼻甲骨每侧应分为明显的上、下两个卷曲,每个卷曲一周半,鼻中隔正直。
3.疾病防治
3.1预防
引进种猪时需做好检疫工作,若发现该病,需立刻排除,并对污染场地进行消毒。
在平日可进行药物预防。在流行区域的猪场,于母猪妊娠最后1个月内添加泰乐菌素100g/t于饲料中,连用1周,停药后反复使用。也可在饲料中添加磺胺二甲嘧啶100g/t,甲氧苄氨嘧啶20g/t或土霉素500g/t,连用3周~5周。乳猪出生后3周内可用滴服、滴鼻和注射等方法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。
此外,还可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。用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三联灭活菌苗,每头猪鸡肉注射2ml。母猪于产前4周接种1次,2周后接种1次;种公猪每年接种1次;仔猪于断奶前接种1次,若母猪未接种则于7日龄~10日龄接种1次。
3.2治疗
多种抗菌药物对该病都有效,但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避免因长期使用某一种抗菌药而产生耐药性。可将几种药物交替使用,或选择最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。例如从2日龄开始,每周注射1次增效磺胺,剂量为每千克体重磺胺嘧啶12.5mg加甲氧苄胺嘧啶2.5mg,连用3周。
Key words:
Related news
暂无数据